名人故事

当前位置: 名人故事网 > 名人故事 > 正文

家电业的牛根生

厂。科龙的很多高管包括蔡拾贰认为,格林柯尔制冷剂是适用于大型中央空调的,对科龙的冰箱和空调是不适用的,科龙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试验过。如果用这样的制冷机,生产出的冰箱是不合格的。但顾雏军根本不顾反对意见,强制要求科龙的高管签订合同,购买大约价值3亿元的格林柯尔制冷剂。“有购销合同科龙就可以名正言顺付款了,但购买不适用的材料等于是挪用科龙的资金,我们不签这样的购销合同。”蔡拾贰说。

  两三个月之后,通过几件事情,蔡拾贰们看出来了,顾雏军到科龙不是为了把科龙经营好,“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套现,是拿科龙的钱去并购、拿地,去为他自己的公司谋利。”“我们看到顾雏军挪用科龙资金也跟他谈过。”多年后蔡拾贰还是这样说,“其实在科龙将近20年了,我们作为老科龙人对科龙是有感情的,如果新老板全心全意把科龙搞好,我们一定跟他干。”

  最终,不认同顾的理念、看不到前景的蔡拾贰决定离开。离开科龙后本来有很多选择,以蔡拾贰在冰箱行业的资历,他可以到其他冰箱企业继续做职业经理人,不一定非要自己创业。但当时国内比较好的冰箱厂如海尔、春兰都在外省,而蔡拾贰不愿意离乡背井离开广东。再加上在科龙时积累的客户和供应商资源的大力支持,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准备,2002年7月,蔡拾贰正式离开科龙。建厂经验丰富的他带领十几位容声冰箱厂的骨干,创建了自己的冰箱加工厂。

  因为资金有限,蔡拾贰选择首先切入自己最为熟悉的生产制造环节,为正要进行产品多元化的销售力比较强的国内着名家电企业做OEM(贴牌生产)。

  2002年10月,蔡拾贰的第一家工厂开始打桩建设,2003年5月投产,最初只有4万多台的年产能。但他有意无意中赶上了好时候——国内对家电消费旺盛的需求,以及国际家电巨头开始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,尤其是后者。

 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,在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布局中,“中国制造”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熟练的产品加工工艺,逐渐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欧美日跨国公司逐渐取缔本土的工厂,转而在中国寻求代工,产业转移创造了巨大的商机。蔡拾贰紧紧守着“质量好价格低”的朴素信条,从做国内冰箱的OEM开始,逐渐赢得国外客户信任,一步步把国外白电大品牌如惠尔浦、伊莱克斯、CANDY、夏普等的代工订单拢至自己旗下。

  有了这些稳定的客户和订单,蔡拾贰带领奥马电器开始飞跃式发展。2005年

上一页123下一页